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遗传工程小鼠应用和表型分析技术培训班成功开班

发布日期:2019-09-18  浏览次数:20454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进入了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基因功能功能的后基因时代。啮齿类动物和人类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和保守性,基于小鼠基因的可操作性,小鼠作为一种强大的模式动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和组织发育机制,基因功能的预测和分析,人类疾病的模型构建以及药物筛选和测试等研究。我国在小鼠遗传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及小鼠表型分析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已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联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从2018年开始举办遗传工程小鼠应用和表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研讨班。本研讨班旨在帮助学员加深对遗传工程小鼠基本知识和应用的认识,提升学员对小鼠模型各类表型分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遗传工程小鼠的发展和规范化应用,推动以遗传工程小鼠为模型的国际间合作,促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究的新进展。

实验课现场


2019年9月16日-21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遗传工程小鼠应用和表型分析技术培训班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召开,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MARC)、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代谢分会、 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集萃药康公司等单位承办。本届培训班学员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泰国、斯里兰卡5国共14位学员。开班仪式由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教授林兆宇主持。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监事长丁小燕、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陈帅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此次学术研讨班主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以上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学员通过导师推荐的方式,经过培训班组委会遴选方可参加。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分别从代谢稳态与疾病模型、免疫系统功能与稳态、器官发育与再生、神经系统四个方面设置课程并邀请了26位专家进行授课。通过系统介绍小鼠作为人类发育与疾病基本知识和应用的认识,小鼠制备原理,器官发育和人类疾病小鼠模型及应用,小鼠模型表型分析方法和平台等专业讲座,结合相应实验操作,进一步提升学员对小鼠模型各类表型分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遗传工程小鼠的发展和规范化应用,开辟前沿科研领域新思路。

课后交流


此次培训班借助遗传工程小鼠作为强大的模式动物以及其自身的可操作性,在生命科学进入大规模、系统性研究基因功能性的后基因时代,针对解析基因功能及变化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析和探讨遗传工程模式生物的快速和高效制备,并传授规范化的动物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促进遗传小鼠工程在各学员所在院所和国家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广泛和规范化发展与应用,为遗传发育学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和科研支撑。

学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