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为将有着丰富学科和科普教育资源的单位联合起来,充实学会科普力量,拓展科普内容和形式,于2018年首次设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普基地。学会下属科普基地特指依托细胞生物学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细胞生物学知识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机构。
至今已设有14家科普基地,经理事会批准同意设立后颁发“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普基地”铜牌,有效期两年。
拟向学会申报成立的科普教育基地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或受法人正式委托,能独立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
(二)具备开展科普工作所需的专兼职队伍和活动场所。
(三)重视科普工作,具备开展科普工作的制度保障,有科普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且能够积极参加学会大型科普活动,并结合基地实际组织特色科普活动,每年至少两次。
为更好地监督和管理科普基地,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机制,学会下属科普基地须每两年向学会领导、监事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进行工作汇报,并接受学会领导、监事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考核评审。考核优秀的科普基地给予奖励资助,考核不及格的科普基地予以警告,第二次考核仍不通过进行科普基地撤销处理,收回科普基地牌匾。
河北安国中学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安国市,1945年在抗日烽火中诞生,1960年被河北省政府确立为河北省十三所重点中学之一,2001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018年被授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普基地。建校七十多年来,以“提供学生和谐发展的优质资源,满足人们优质的高中教育需求”为办学宗旨,建立了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了数万名优秀学子,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授予河北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河北安国中学科普基地拥有省级理化生实验室,建筑面积共 1572.08平米,作为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场所;一个可容纳500人的报告厅,是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报告活动的场所。
河北安国中学所在地安国市素有“药都”之称,是闻名全国的中药材集散地,起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绵延至今,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为弘扬祖国中医药学的光荣传统,由安国市文体旅游局和河北安国中学共通建设和管理中药文化博物馆。展馆面积1500平方米,分中医药简史、安国药业发展史、解放后的安国药业、药文化与生活、药材标本、现代中药企业等六部分,共展出实物200余件,图片200余张,药用动植物标本800余种。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全国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是中药的文化品牌和药业宣传的重要窗口,在专业收藏、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北安国中学科普基地负责人为河北安国中学校长焦建军,组建了由相关教师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著名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组成的科普团队,组织举办了多场科普活动,并向公众开放。2017年,承办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组织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产生了积极的巨大的社会影响。此次活动荣获2017年度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普活动优秀奖。河北安国中学科普基地每年选拔出数名学习成绩优秀,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到科普基地相关志愿实验室进行科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成长的平台。
通讯地址:河北省药华大路301号
邮政编码:071200
联系电话:0312—3556043
校园网址:http://www.agzx.cn
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2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和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生理生化与基因组学、生物药物、生物标志物与食品安全检测、资源与环境微生物、生物活性分子发现与功能和动物细胞遗传与毒理。学院拥有“天然药物化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学”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特殊生境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校级学科方向团队。
学院拥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0人。学院建有一个以600兆核磁共振仪(配有超低温探头)为代表、专业设备先进齐全的实验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专职教师60人,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讲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1人;校聘岗(含学术新秀)17人;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14人。学院现有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756人。
学院教师共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省部级科技项目36项、厅局级科技项目15项,参与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科研总经费达到2000余万元。
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以《Science》(影响因子34.661)、《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29.65)和《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45.661)为代表的被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共获省部和厅局级科技奖励11项。
联系电话:0531-89736818
校园网址:http://bio.ujn.edu.cn
北京细胞生物学会是由北京地区细胞生物学工作者自愿联合发起成立,经北京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北京地区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促进北京市细胞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充分活跃学术气氛做出贡献,为加强与国内外的细胞生物学学术团体和科学家的友好合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作为社会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北京细胞生物学会成立以来举办了多次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并于2018年4月成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普基地。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李巍教授担任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儿童医院医学遗传中心主任,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为依托单位,将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12层报告厅作为科普基地的主要活动场所。该报告厅约500平米,容纳200人左右,是北京儿童医院开展院内大型活动的主要地点。李巍教授带领的科室长期致力于儿童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的鉴定和发病机制研究,并综合利用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本学会利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12层报告厅,开展遗传教育与遗传病科普,方便需要了解遗传病相关知识的医生以及有遗传咨询需求的患者参加科普活动。同时开设免费遗传咨询网站:中国遗传咨询网,面向具有遗传咨询需求的人群,提供信息全面的遗传病科普资料,线上免费开设遗传咨询门诊,解答咨询者相关的问题。普及遗传病的科普知识,促进我国的人口素质与健康的提高。
干细胞生物学分会科普基地,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于 2009年起以生殖、发育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为主题,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基地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作为主要宣传领域,创作了系列科普作品,形式包括以小鼠早期胚胎发育模型、科普宣传手册等实物类科普展品,以互动科普游戏、科普微视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科普作品。在作品题材、科学内容、创作方法、传播途径上开展了创新工作,结合移动网的发展,积极利用科普资源探索“互联网+”科普新形式。
近年来,依托于科普基地的建设,组织参加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成就展,科学院“率先行动”科技成果展,科学院年度科技巡展等科学技术展览。组织了多场专项科普展览,参加了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科学院科学开放日、全国科普日科技馆主场、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全国科普日科学院主场等重要的全国性科普活动。
团队及成员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社会公益奖,中国科学院京区青年科普大赛-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科普启明星,中国科学院第三届科普微视频创意大赛-优秀奖等奖励。获得科普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科普相关发明专利4项。
多年来,团队面向中小学生,举办实验室开放活动数十余场次,累计接待到访学生近千余名,通过科普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一批有志于从事科学普及公益活动的科普志愿者。通过科普活动的开展激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对于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热情,推动本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进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收藏量最为丰富的动物专题博物馆,主要由标本馆和展示馆组成,面积约7350平方米,馆藏各类标本约85万号,涵盖了云南“动物王国”和临近省区几乎所有生态类型的动物标本,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和云南省的科普教育基地,以为公众开展动物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服务宗旨,又兼具收藏和研究国家动物资源的功能。开发适宜大众消费的, 配合科普教育进行教育功能延伸,传播科普展馆的文化或展品理念的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展示云南“动物王国”的浓郁地域特色。
开放时间: 9:00-17:00(周二至周日开馆,春节除外逢法定假日正常开放,节假日后一天闭馆维护)
电话:0871-65199680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场东路32号
网址: http://museum.kiz.cas.cn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中国重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八年名列全国第一。
随着医院对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将建设成覆盖华西医院科技园(2005年启用)、天府生命科技园(2015年启用)、吉泰安中心(2019年启用)、医院本部及华西校区等多点位协同发展的科研基地园区,配备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7.0T MR成像系统、流式细胞仪、3D快速成型打印系统等大型高端仪器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先进完备的技术条件,是医院重要的实验室技术规范化培训平台。据2018年7月统计,科研基地现有专职科研人员129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8人,在站博士后165人及项目制助理144人。
截至2018年6月,共组建27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或国际合作基地,包括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首批唯一入选)、教育部医疗信息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等,并且成立有四川省或厅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12个,是四川省转化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基地园区现有基础研究室32个、临床研究室18个及生物样本库等公共服务机构5个。为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借资源整合促进部门协作,现已组建系统遗传研究院、2个临床研究所及临床磁共振研究中心、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华西乳腺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等13个大研究中心。另外,与ThermoFisher公司、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联合成立院企合建实验室或平台 2个,组建四川大学校级平台2个,并致力于推动四川大学“双一流”5个医学大健康中心的平台建设。
近五年来,科研基地各研究室或研究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级、省部级计划项目近千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超亿元;公开发表SCI学术论文千余篇;获专利授权上百项,部分发明专利已转化并上市。
(一)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新药综合性开发大平台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4月由科技部立项建设,2007年通过验收,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获得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资助,建立了国家级新药综合性开发大平台。2012年,建立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获得教育部首批认定,进入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体系。2014年,牵头筹建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现已获得发改委批复。实验室总体定位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临床医学、药学、化学、纳米生物技术、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致力于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临床转化应用与产品研发等。近年来,在教育部、科技部、地方政府、四川大学和华西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已建立了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整套生物治疗的关键技术平台,形成了高度整合及相互关联的“技术链”。在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功能基因的发现和细胞信号传导的机制与疾病分子机理、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与小分子靶向药物以及生物治疗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每年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在Nature, Nature Medicine,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hem Biol, Nature Med, N Engl J Med, Dev Cell, PNAS, Blood等国际著名杂志。近5年来,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100余项,自主研发了100余项创新药物,43项创新药物实现了技术转让,与扬子江药业集团、石家庄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发。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承担重大专项、“973”、“863”等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100余项,其中2000万元以上作为牵头人或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项目有7项,总研究经费超过4亿元。在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方面,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00余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45人(其中青年千人3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为骨干、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每年培养研究生200余人。实验室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二)华西医院科研基地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不仅在医疗上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在教学上不仅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在科研方面,华西医院是中国重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7年名列全国第一;是我国首批唯一入选“2011协同创新计划”生物医药类项目的牵头单位;牵头的“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已获批立项并正在建设中。近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计划项目近千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超过二亿元。近五年来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内的各级政府科技奖80余项;申请专利600余项,已获专利授权4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麻醉一类新药、3D打印血管在内的新药和新材料,部分发明专利已转化并上市;发表科技论文在全国医疗机构中长期名列前茅,其中被SCI和MEDLINE收录及表现不俗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
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科研基地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华西医院科技园(占地100亩,含:第一科研大楼、动物实验楼和GLP中心, 22000㎡)、第二科研大楼(天府园区,17000㎡)、第三科研大楼(院本部,2000㎡)、第四科研大楼(吉泰安科研楼,8400㎡,预计2018年10月投入使用),等近60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目前在用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主要包括: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中心),国家新药安全性评价机构(GLP中心),再生医学研究中心,转化神经科学中心,临床学科研究所/室,以及提供支撑服务的公共实验技术中心、“三组一库”(基因、蛋白、代谢组学+标本库)和动物实验中心等机构。
科研基地人才集结,现有90多名专职研究人员(正高职称约占一半),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另外,还有40多名博士后和70多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0多名规范化培训技术学员和400多名研究生(含部分本科生)常年在此工作和学习。
科研基地已有价值约3.5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其中单价超过3万元的设备1200多台/件。依托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优势,可以面向全院提供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病理学,神经电生理学,显微观察(共聚焦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技术,流式细胞术,7T动物研究型MR,基因工程小鼠,灵长类动物实验和药物筛选等覆盖生物医学的各个相关学科领域的实验技术服务。科研基地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与加强规范化管理,创造有序、高水平的科研实验条件,以保障我院科研实验的高效、安全运行!
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基地依托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自2015年起每年定期举办科普活动,迄今已接待全国中小学生及厦门市民15000余人次,活动围绕细胞及生命的主体,通过简单易懂的形式,面向群体宣传科普知识。基地结合自身研究特色设计多个特色实验让学生及市民直观感受生物及疾病相关的知识,例如指尖上的微生物,该实验设计培养 皿分三区,一区作为空白对照,二区按指印,三区用清洁后的手指按手印,通过这一实验让参与者认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同时培养最基本的实验思维,这一实验在2015年第一次推出后,就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被厦门市多家幼儿园借鉴用于幼儿培养卫生习惯。此外,唾液测血型、唾液测致聋基因、叶脉书签、绽放的荧光蛋白、美丽的细胞、走进血糖世界、松香里,琥珀屋、昆虫的基础知识与解剖等实验都引起了极大反响,不仅让市民了解了自身状况,也让市民通过最直观的方式领略细胞世界的精彩。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基地已然成为厦门市细胞生物学领域科普活动的重要基地。
邮箱:sklcsb@xmu.edu.cn
电话:0592-2185361
网址:http://sklcsb.xmu.edu.cn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科普基地,依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系),于2018年成立,主要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医学为主题,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
本基地目前共有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教学及研究工作的教职人员1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兼职)1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其中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科技部“万人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5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5人入选浙大“百人计划”,1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本基地成员的研究领域涵盖肿瘤细胞生物学、神经细胞生物学、免疫细胞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研究方向涉及细胞周期与细胞运动的分子调控机制;胃癌发病机理及其分子靶向治疗;DNA损伤修复机理;细胞内化学和力学信号传导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神经环路的组装、维持和多样性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开发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组研究工具,探索四维基因组调控发育、环境响应和影响人类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以及天然免疫过程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等。
自成立以来,本基地积极筹划以成员研究领域为基础,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暑假期间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DNA损伤与人类疾病”的科普讲座,向小学生进行了涉及DNA、遗传以及DNA损伤与疾病发生的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科普,激发了小朋友们探索科学领域的热情。
本基地还在积极筹划一系列后续的科普活动,希望通过科普活动的开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取得良好社会影响。
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内,于2008年依托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和全国最大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而建立,是标本馆对外展览的子馆。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十多万号,亚洲爬行类模式标本保藏量居世界第二,两栖类标本占全国已知种类的90%,爬行类标本占全国已知种的85%。
作为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以及成都市“科普联盟”开放场馆中的重要成员,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始终以传播科学知识、启迪大众智慧,弘扬科学精神为目标,通过展示两栖爬行动物学相关知识,增进人们对这些动物的了解,促使大家关心它们的生存现状,呼吁参观者自发自觉地保护它们,维护身边的自然环境,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科普馆占地660㎡,分为3个楼层,标本排列按进化的时间顺序以螺旋状分布,全面展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特征以及生态学和行为学特征。一层为两栖动物主题馆:重点揭示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进化历程和两栖动物的相关知识;二层为爬行动物主题馆:重点介绍脊椎动物“成功登陆”的进化意义和爬行动物的相关知识;三层为人与动物主题馆:重点介绍人类文化、经济活动与两栖爬行动物的关系以及两栖爬行动物所面临的威胁。
科普馆集中展示了成都生物所历代科学家收集的珍贵的标本、图片、文字手稿和相关音像资料,凝聚了我国几代科学家智慧的结晶。该馆除平面展示材料外,还展示了实体标本,并借助触摸屏、数字显微镜、数字解剖镜、数字投影仪等高科技产品,以及人工制作的仿真生境,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声到有声较全面地展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进化历程、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生态和行为学特点、生物多样性等,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多角度了解和认识两栖爬行动物相关知识的理想平台。
目前科普馆拥有一个专业、活跃的科普团,也叫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是由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和全部博士硕士组成。科普团以科普馆为基础,对外举办了众多科普讲座、系列科普活动,深入各中小学、社区和公园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近两年科普馆接待了包括各国驻华科技官员、各国大学访华教授或科研人员、国内各大学研究人员、中科院院士领导等国内外嘉宾近700人,参观单位300余家,接待社会各中小学以及各地民众近400余批次共计10000余人。承担了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举办的多次科普活动,深入各公园、社区、中小学校等地开展科普讲座50余场次。参观期间,科普志愿者为参观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通过实物、标本、文字、视频等手段为参观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两栖爬行动物世界。
科普馆举办及参与的活动众多,如开发科学探索课程10余堂;配合科学院和成都生物所合作开展 “科学求真”科普夏令营活动;制作关于两栖爬行动物基础知识介绍的宣传册;参与了全国“创新创业 科技惠民”科技活动周活动;参与了四川省“科技之春”科普周活动以及成都市科普周武侯区科普周等;配合生物所团委等部门开展“发现生物之美”主题活动;参加了中国科学科院历届公众科学日科普活动;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两栖爬行动物摄影大赛,举办两栖爬行动物摄影展;举办SEG(Super Evolution Group)学术学生论坛;创办“中国科普博览-从水到陆”专栏等等;参加了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实验室开放日全国联动的全部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列国家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 院校,其前身上海第二医学院,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 年合并而成。学院现有教职医务员工25348名,专任教师661名,在职高级职称2702人,博士生导师771人,硕士生导师1205人,其中包括17名两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学普及基地之一,于2018年4月依托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正式联合成立。基地7个课题组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开展科普专题活动,在各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下,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基础医学院
科普专题:(1)抗氧化的复杂性(2)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3)多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简介:基础医学院科普平台面向青少年、普通市民、教职工子弟等人群开展了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用短讲座、实验室参观和动手操作体验等形式,介绍生物医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仪器设备,帮助公民建立理性思维和提升科学素养,普及氧化-抗氧化与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为高中生提供实践操作场所。
负责人:易静(生化细胞系),金颖(组胚遗传发育系),钟清(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程金科(上海市肿瘤微环境与炎症重点实验室)
公共卫生学院
科普专题:“营养与食品安全”
简介:结合学院的学科特点,针对大众对营养及食品安全的关注及误区,采用科普讲座、专家咨询、实验室开放、科普教育展板及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介绍科学养生知识、普及食品安全常识。目前已经开展了“科普大咖秀”线下科普、走进七宝中学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训、打造“公卫食验室”和“牛刊关注点”线上科普等多项活动。
负责人:王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药学与毒理学课题组)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科普专题:“免疫与健康”
简介:结合免疫所科研方向,从运动,饮食、睡眠、疾病(慢性病与传染病)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向中、小学生及市民介绍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帮助其了解免疫相关的疾病,以及运动、饮食、睡眠中的免疫相关内容,传播科学的生活方式。目前已经举办了三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进行了科普报告、实验室参观和实验操作体验等项目。
负责人:苏冰(粘膜免疫调控卫星实验室),李斌(分子与免疫学实验室)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011年10月获国家科技部立项批准,2013年6月完成建设验收,2016年参加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优秀。实验室现任主任为李劲松研究员,副主任为葛高翔、惠利健、赵允研究员。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及作用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阐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运动等基本生命活动及其分子调节网络的组分、相互关系、调控机理,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实验室设置“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侧重细胞活动的普遍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第二主题则以干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干细胞的特殊性,揭示其在体外的和体内发育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并探索其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成为国际一流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单元为目标,将在“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这两个研究主题上凝聚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学科和集成优势,持续性地作出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现,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从而加大我国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为解决国家人口与健康方面的重大需求提供源头创新性成果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促进疾病诊断、新药创制,以及再生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及作用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阐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运动等基本生命活动及其分子调节网络的组分、相互关系、调控机理,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实验室设置“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侧重细胞活动的普遍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第二主题则以干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干细胞的特殊性,揭示其在体外的和体内发育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并探索其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室下设“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细胞信号转导与细胞增殖、运动”、“肿瘤与免疫应激”三个研究团队,共38个研究组,固定人员139人。
除此以外实验室还建设有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3个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科普教育基地位于徐汇区东安路131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校园内,由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两部分组成。两馆的前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立的人体标本陈列馆和病理标本博物馆,是上海市最早的医学与健康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和病理标本博物馆依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和病理学学科的技术力量建设而成,两个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内最早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着医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及高级师资培训等工作。2013年,复旦大学投入600余万元专项经费,对原有的两个展馆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并更名,目前拥有800平方米室内展示面积和200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积。新馆除增加展出的人体标本外,还融入了多媒体和数字信息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人体形态科学展馆之一。两展馆现有展品四千余件以及大量影像资料,充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专业与科普”、“现实与虚拟”的完美结合,不仅是医学专业人士进行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普通民众了解人体奥秘、提高科学和健康素养的重要科普基地。
人体科学馆分为“人体发生之旅”、“人体结构探秘”、“临床应用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区”四个展区,系统展示了人体发生发育的过程以及人体从正常到异常的形态与结构。现代化的“三维幻影成像技术”和“中国数字人系统”,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人体三维动态影像、人体任何部位的矢状、冠状和水平切面,并可进行三维重建。临床应用展示区拥有我校自主研发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通过互动体验,可使参观者能够直观了解颅脑手术定位的精细程度,近距离体验科技创新对医学发展进步的巨大影响。
上海市七宝中学始建于1947年,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型高中。学校坚持以创办“研究型高中”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研究素养和创新素养为育人目标。学校在探索和践行研究型学习方面,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构建出较为成熟的系统化、序列化、精品化科技教育模式。同时,依托校外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学校已经初步建立起针对高中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课程体系,并自主创办了多样化的各类科普实践活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日常的中学教学特点,逐渐建立了对低龄人群行之有效的科普方法。基于学校在科技教学和科学普及方面取得的成果,2017年上海市七宝中学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目前,学校建立了由科技教师以及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多个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及同济大学等科研一线的专家组成的科普团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普活动规划。同时,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将切实推进科学前沿在大众尤其是在低龄青少年中普及。
遵义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大学城遵义医科大学校园内,它是基于保存和利用建校以来我校生物医学家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标本和学术成果而建立的,是一所博物馆性质的展览馆,珍藏有冷血脊椎动物标本1万余件,其完整性和类别规模在国际国内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展览以“生命•人•自然”为主题,以景观造型为依托,以丰富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为支撑,充分实现“收藏与积淀、教育与研究、展示与交流”的功能,是一个集生命科学传播、校园课堂延伸、公众资源分享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展出面积有22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走进生命的世界、从低等到高等-生命的演化、从微观到宏观-人类生命的解析”等三大部分,分为两层楼展出:一层是以生命演化为线索陈列展示了700余件冷血脊椎动物标本;二层是结合200余件医学标本和互动多媒体触屏,从微观到宏观解析人类生命的奥秘,展示了人类基因和遗传的奥秘、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人体结构与机能、人类疾病、病原生物与人类健康。
该馆于2018年12月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会(CSCB)“生命科学科普基地”称号。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是北师大在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建设的高水平、高标准南方校区。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以科研、科普、教育、产业转化为工作重心,依托“细胞增殖与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珠澳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开展细胞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国际前沿学术研究。此外,珠海校区生物学在广东省教育厅开展的 “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 提升计划中被列为重点建设学科,为中心的发展进一步增势赋能。
背靠坚实丰富的科研学术资源,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在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的支持下全力打造服务于社会公众和中小学生的高水平科学普及基地。基地团队在中心主任任海云教授指导下,由梁雅轩副教授负责运行和组织日常科普活动;中心其他教师、博士后、以及校区弘文书院的本科同学积极参与了科普基地的平台建设和内容创作。目前,中心已建成高水平影像视觉平台,配置一系列功能完善、性能卓越的高分辨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倒置显微镜、体式显微镜、小动物活体成像仪等设备,面向基地科普活动开放,为公众市民和中小学生提供从生物体、组织、细胞、亚细胞到微生物等不同尺度的科学严谨的视觉成像展示。此外,基地正在打造以“健康、生态、未来”为主题的科普展馆和活动室,包括七大主题和功能区:1)科普教育多媒体展厅,具备多媒体影片放映功能,同时陈设图片文字展板,定期更新相关主题活动内容,并介绍北师大科普工作的开展;2)科学实验体验馆,设有服务于大众和学生的科学实验仪器,对公众和学生开放,可以开展寓教于乐和兴趣培养为目的的科研探索试验;3)动物标本馆和4)植物矿物标本馆,立足于珠海和华南本土物种和矿物,收藏和展示的标本以学生采集、制作为主,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主题;5)科普图书刊物阅读室,将提供主题相关的图书杂志刊物,供公众访客阅读浏览;6)数字化运动体验馆,以运动健康和健身锻炼为主题,融入高科技数字化运动检测系统,将运动中的身体状态和生理指标转换为大数据,运用领域前沿算法解析,为体验者提供精准反馈和定制化的健康指导;7)互动研讨室,提供可用于小型科普讲座或互动讨论的场地。综上,北师大珠海校区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科普基地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展示和互动,充分服务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目标。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金凤路18号
网址:https://zkgyy.bnu.edu.cn/yjjg/swkjyjzx/index.htm
联络电邮:y.liang@bnu.edu.cn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秘书处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789号均瑶国际广场11F3室(邮编:200032)
友情链接